寶寶一出生就對媽媽笑,醫生卻反手一巴掌,奶奶得知後連連道謝

張女士回憶起自己的生產經歷時,仍然覺得有些意外。作為一名新手媽媽,她對生產一無所知。
寶寶順利出生后,她驚喜地發現孩子并沒有像其他新生兒那樣大哭,而是對著自己露出了微笑。

這一刻讓她感到很溫馨,然而醫生看到寶寶沒有哭,立刻上前輕拍了寶寶的腳底,直到寶寶終于發出了響亮的啼哭聲。
張女士當時很不解,甚至有些心疼,她想知道為什麼醫生要特意讓寶寶哭。
醫生并沒有過多解釋,只是確保寶寶哭聲正常后,才將孩子交給護士處理。

張女士的丈夫聽聞此事后,第一反應是去找醫生理論,認為這樣做對寶寶不夠溫柔。婆婆是一個明事理的人,得知醫生的做法后連連跟醫生道謝。
并解釋道:「孩子出生時必須要哭,這是醫生在檢查寶寶的健康狀況呢。」護士也補充道:「寶寶出生后的第一聲哭聲至關重要,如果孩子不哭,我們就必須采取措施來刺激他哭。」

 

寶寶出生時為什麼一定要哭呢?

哭聲有助於判斷寶寶是否缺氧

寶寶在母體內主要透過臍帶從母親體內獲取氧氣,而出生後,臍帶被剪斷,寶寶就必須依靠自己的肺部來進行自主呼吸。

如果寶寶出生後遲遲不哭,可能表示寶寶在生產過程中出現了缺氧狀況。缺氧會導致新生兒的生命徵像不穩定,甚至對大腦發育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醫生通常會輕拍寶寶的腳底或背部,以刺激他的神經系統,促使他哭出來。哭泣時,寶寶的肺部會迅速張開,並開始進行自主呼吸,確保體內氧氣供應。

防止中樞神經系統受損

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十分脆弱,在分娩過程中,如果寶寶經歷了長時間的擠壓,或者因為其他因素導致血氧供應不足,就可能出現神經系統反應遲緩的情況。而新生兒的哭泣是判斷中樞神經是否正常運作的重要指標。

如果寶寶出生後太安靜,醫生就會採取一定措施,讓他哭出來,以此評估他的神經反應是否正常。

哭聲洪亮的寶寶通常意味著神經系統較為健康,而哭聲微弱或沒有哭聲的寶寶,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

幫助清理呼吸道異物

在媽媽的子宮裡,寶寶是泡在羊水中的,出生前,肺部和口腔可能會殘留一些羊水和黏液。

如果這些液體沒有及時清理,可能會影響寶寶的正常呼吸。哭泣可以幫助寶寶快速將呼吸道中的羊水和分泌物排出,從而降低窒息的風險。

代表肺部開始正常運作

在子宮內,寶寶的肺部雖然已經發育,但並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出生後,寶寶的肺部需要迅速充滿空氣,完成從胎兒呼吸模式到自主呼吸的過渡。而哭泣的過程能夠促進肺泡的擴張,讓肺部開始正常運作。

如果寶寶出生後哭得很響亮,表示他的肺部功能健全,適應外在環境的能力較強。

反之,如果寶寶哭聲微弱甚至沒有哭聲,就可能意味著肺部尚未完全打開,需要醫生進一步的干預。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