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衰竭「源頭」已發現,熬夜沒上榜,前三名大家可能每天都在做!

慢性腎臟病飲食全攻略長期高蛋白飲食:腎小球的「沉重負擔」

很多人為了減肥、增肌,日常攝入大量動物蛋白,雞蛋、牛奶、蛋白粉成了餐桌上的常客。蛋白質攝入增加會使體內含氮的代謝廢物也增加,腎臟就需要通過增加腎血流量和升高腎小球內壓力來調節腎血流動力學,從而導致腎小球濾過率升高,就可能影響腎功能。

長期高蛋白飲食會損害腎臟功能,其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肌酐等含氮物質均從尿液中排出,加重腎臟的負擔。國外研究發現,每日攝入蛋白超過體重每公斤2克的人群,3年內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速度是普通人群的1.6倍。這種損傷一旦形成,即便減量也無法完全逆轉。早期可能毫無感覺,尿常規檢查也正常,直到出現微量蛋白尿、血壓升高、夜尿頻繁,才被察覺。

 

反復使用止痛藥:腎臟的「隱形殺手」

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頭疼、關節痛、痛經等不適,就習慣性地吃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等非甾體消炎藥。這類藥物的主要副作用之一,就是抑制腎臟前列腺素的生成。前列腺素在維持腎血流灌注、調節腎小球濾過壓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在美國的臨床統計中,超過15%的慢性腎病患者有長期非處方止痛藥使用史。很多人一開始只是「應急吃」,但漸漸地養成了習慣,一有不適就靠藥物壓制。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很多患有退行性骨關節病,長期服藥緩解不適,卻不知腎功能正在悄然下滑。

止痛藥造成的損害不像其他藥物那樣明顯,有時連尿蛋白都不升高,但腎小管細胞已經出現萎縮和纖維化。

 

反復感染不規范治療:腎臟的「反復刺激」

反復感染不規范治療也是腎功能惡化的高風險因素。尤其是泌尿系感染、扁桃體反復發炎、皮膚膿包這類感染。如果拖延治療或者自行吃點消炎藥不規范處理,病原體會通過血液循環或上行感染影響到腎臟。腎小球對細菌毒素、病毒片段、高熱狀態非常敏感,一旦反復刺激,容易激活自身免疫反應,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

這個過程在醫學上叫「繼發性腎小球腎炎」,早期表現是輕度蛋白尿和血尿,繼續發展就會形成慢性腎炎,最終轉為腎功能衰竭。有數據統計,40歲以下發生腎功能不全的人群中,有接近一半有反復感染史,其中泌尿系統感染占了主導地位。而這些人很多在早期根本沒去醫院做過尿培養或者抗生素敏感試驗,只是自己吃幾天藥就算了。

一次感染沒處理干凈,免疫系統處于激活狀態,時間一長,打擊的就是自己的腎臟組織。 慢性精神壓力與飲水不足:腎臟的「隱匿威脅」 一個比較少有人注意到的問題是,慢性精神壓力其實也會影響腎功能。有研究表明,長期處于焦慮、壓抑、應激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會使腎血管長期收縮,進而造成微循環障礙,致使腎小球灌注減少。長期處于慢性高皮質醇狀態,會進一步加劇鈉水潴留、高血壓、蛋白尿等狀況。

情緒問題看起來和腎一點不搭邊,但它對自主神經和激素調節通路的干擾,最終也會反映在腎功能上。

SHARE